【建材】水泥行业进军危废有哪些挑战和威胁?
1. 危废产量庞大
2015年《全国环境统计年报》数据显示,全国危废产生量为3976万吨,但是由于该数据来源于企业自主申报,明显低于实际产生量。专家预测2018年全国危废的实际产量在1.18亿吨。从处理量的角度看,2015年危废处置量为3200余万吨,据此测算危废处理率仅为30%左右。
2.危废实际处理率低下和产能利用率低下同时存在
危废实际处理率低下和产能利用率低下同时存在。2015年我国危险废物总核准经营规模为5263.9万吨,但实际经营规模仅达1536万吨,核准经营规模实际利用率不足30%。主要原因:1)危废处理处置设施无法满负荷运转;2)运输半径导致的危废种类和许可证范围不匹配;3)存在低端产能过剩与高端产能不足矛盾。
3.水泥行业发展前景存在变数,进而为危废处置行业带来潜在不确定因素
水泥厂协同处置受制于水泥市场,当水泥厂订单不足导致无法满负荷生产甚至停工时,就算厂内堆积再多的危废,外面的产废单位提供再高的价格,也得等恢复生产之后才能协同处置,故水泥窑协同本身受制于水泥厂订单数量。
另外,在大气环境改善压力之下,水泥厂作为雾霾的贡献源之一,将在一些地区面临更大压力。环境质量与政府部门负责人挂钩,一旦出现问题,水泥厂将面临停工甚至关闭的压力。
4.传统危废处置方式对于市场的吸引力
目前我国危废处置市场供需极度不平衡与危废市场利润颇丰有关。环保部近日发布了《2017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年报》显示2016年214个大中城市工业危废产量达3344.6万吨,而全国危废经营单位实际经营规模则仅为1629万吨,产能存在巨大缺口,供需严重不平衡。相较于传统环保产业利润率普遍在10%左右,危废处置利润率则可以达到50%左右。
5.企业自身资质欠缺
2017年,水泥工业排污许可证开始核发,根据企业污染物排放日峰值和总量来控制产能发挥,受到业内重视。目前,在国内证企业不足50家,在2017开展的环保督察中,部分水泥企业因环境污染、数据造假、环保设备不正常运行等问题被通报,甚至被勒令停产。
6.危废处置具有危险性和特殊性
危废处置在日常工作当中的失误会造成以下危害:
(1)破坏生态环境
(2)影响人类健康。危险废物通过摄入、吸入、皮肤吸收、眼接触而引起毒害,或引起燃烧、爆炸等危险性事件; 长期危害包括重复接触导致的长期中毒、致癌、致畸、致变等。
(3)制约可持续发展。危险废物不处理或不规范处理处置所带来的大气、水源、土壤等的污染也将会成为制约经济活动的瓶颈。
7.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领域水泥企业与环保企业近期强强联合、收购大事件不断离不开2017年开始国内危废市场并购大潮的带动。2017年环保产业共发生86起并购,涉及金额385亿元,其最大特点是危废市场并购爆发,并购数量超过20起。中国建材、金隅、海螺、华新、华润、台泥、红狮等国内水泥巨头早就瞄准这一方向,未来水泥行业进军危废也会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
2018年3月28日-30日,在杭州举行的中国水泥网年会上将邀请行业领导、经济学家、水泥窑协同处置危废相关企业对水泥窑协同处置应用技术做进一步的探讨。
敬请关注
详情点击:2018中国水泥网年会
来源:中国水泥网信息中心
推荐阅读: